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性烦恼和性困惑  孩子学校障碍咨询  反社会行为  家庭内暴力  情绪障碍  出走  自杀  厌学  网瘾
人际交往的压力  动作行为异常    注意力不集中  孤独自闭   考前焦虑  口吃  秽语  叛逆  首页
 
心理咨询师成向东...
太原心理咨询师:...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
孩子何时会被诊断...
青少年网络成瘾
0-18个月情绪...
影响恐惧情绪解读...
儿童恐惧心理的产...
积惧情结的迹象
儿童的恐惧情绪是...
善于接纳
孩儿童心理诊所:...
解除疲劳最常用的...
儿童心理咨询中父...
心理咨询师谈儿童...
自杀   返回首页 > 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咨询
哪些人是自杀高危人群
     自杀高危人群是指那些容易发生自杀的重点预防对象。我国自杀高危人群有以下几类:大学生大学生是自杀高危人群,自杀率高于非大学生。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各项指标都高于国内正常人群,而且差异显著。女生(17.34%)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16.07%);来自非城市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边远农村的学生比例最高,为19%。据统计,2005年初到9月份为止,北京高校已经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被逐步列入自杀高危群体。

     青少年目前除了大学生以外,青少年也成了自杀高危人群。青少年自杀往往缺乏预谋,冲动性强,阅历比较欠缺,心理的承受力较差,遇到事情选择面比较盲目,容易走极端。孩子们在遭遇父母离婚、人际关系不适应、课业压力等情况后,都可能造成他们想不开。个别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割腕自杀未遂经验。据报道,一个初一女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觉得对不起父母和关心她的人,便服毒自杀了。她在给父母的遗书里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考试我又没有及格。我非常想好好地念书,每天早上,我都是3点起床,可成绩就是不理想。还是好好让弟弟、妹妹上学吧,你们就当没有我这个女儿。”她在给老师的遗书里写道:“敬爱的班主任,我对不起你,你怕我眼睛看不见,把我专门调到了第一排,这次没考好,我让你失望了……” 青少年自杀,在西方国家中也是使人注目的问题。以美国为例,现实发生率明显上升。如:5~14岁的年龄组中的自杀率占这一年龄人群中第7位的死亡原因;而15~24岁年龄组中占这一年龄组死亡原因中的第3位。青少年处于生理、情绪、社会功能急剧变化时期。他们面临更多的应激与挑战的境遇,远远超过其个体所应付的能力。此外,青少年自杀常处于父母争吵、家庭破裂、学业失败和孤立无助的生活境地,这也给青少年自杀埋下了祸根。

       特殊职业人群在众多职业人群中,作家、艺术家、失业人员、农村妇女等具有较高的自杀率。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已发生了几十起文人自杀事件。顾城、蝌蚪、海子、戈麦、甘霖等都是我国很有发展的年轻诗人,而他们都先后走上了自杀道路。单亲家庭的子女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乏完整的父母之爱,缺少家庭温暖,在比较传统的社会中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也很大。在这种家庭中,往往丈夫(妻131子)把对另一方的怨恨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父(母)发泄的“替罪羊”,而且父(母)亲的期望比较高,孩子成才、成功的压力也很大,一旦失败,便导致精神崩溃,发生自杀。研究表明,这类家庭的人自杀率比其他人要高。

      既往自杀未遂者自杀未遂者一般容易发生再次自杀。追踪资料表明,在自杀死亡者中,既往有自杀未遂者为33%,可以看出,有自杀未遂者的再次自杀率是比较高的。据报道,台湾作家三毛曾有过两次自杀经历,一次是13岁因不适应学校生活,一次是26岁因感情受挫。因此,我们对自杀未遂者不能等闲视之。(六)有家族自杀史的人社会学研究发现,有自杀家族史的,其成员自杀率比较高。有家族精神病史,特别是与精神病父母经常接触者也有较高的自杀危险。《北京青年报》2002年10月14日报道,根据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家族中有先辈自杀并且有精神疾病的人比普通人自杀的可能性高出两倍。研究者分析了4262个人的调查资料。这些人的年龄从9岁到45岁,在1981年至1997年之间曾经自杀过。他们发现家族自杀史和精神疾病都是自杀的原因,但是如果两者合起来自杀的冲动最大。这说明自杀也有家族史原因。

     老人研究发现,退休、丧偶、价值感日落、空虚、失落、独居及罹患各种疾病,常是促发老年自杀的重要因素。45岁以上或更高的年龄组中自杀的死亡率不断增高,65岁以上人群出现有自杀念者占每10万人口中的40%,老年自杀占老年人口死亡原因中的第10位。一般老人较少进行精神疾病的就医与诊断,一旦遇到不良情绪困扰着老年人生活时,如果社会和家庭不能及时为老人提供精神支持,减少他们的孤独,老年人就极易发生自杀行为。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缺乏社会支持力量的人,比如未婚、离婚、独居、守寡者,缺乏亲人和朋友,比较孤独,心理支持力量薄弱,自杀率比较高。

      性格不成熟的人日本心理学家发现自杀和自杀者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软弱型和未熟型的性格和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好冲动、喜欢孤独、自私、专横,欲求难以满足以及耐性差的人,具有较高的自杀危险,容易产生自杀念头。青少年企图自杀者的个性多属冲动性格,他们自制力甚低,其自杀一般未经考虑而决定。这种个性可能受家庭内处理冲突的方法所影响。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还显示,自杀性青少年的外控个性亦是显著高于非自杀青少年。这类青少年相信一切事物成败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师长、运气)所控制,所以他们便不会设法去克服面对的困难。据调查,自杀的大学生中大多心理素质低,经不起 “挫折”,或者由于太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询。斯内德曼认为,正是这种无助感、无望感一直得不到缓解才导致自杀。事实证明,有自杀企图的大学生经过心理咨询之后,他们的无助感、无望感将逐渐消失。在儿童时代受过虐待的人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自杀者是来自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其父母教养子女模式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儿童时代常遭受躯体或性虐待,长大后有较高的自杀危险。如果当时能够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可防止后来发生抑郁和自杀。

          精神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病患者,自杀率高。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在编译的《变态心理学》中列举了这样的结论:约1/4的抑郁病人企图自杀,几乎全部病人打算要自杀。除抑郁病人外,其他精神卫生问题也可导致自133杀。在对250名情绪障碍患者、170名分裂症患者和109名对照者随访近40年的研究显示,情感性病患者有14%的自杀率,分裂症患者有4%的自杀率,对照者无一企图自杀。

       对年轻自杀者的调查显示,20%以上有人格障碍(WHO资料),其中边缘性人格和反社会性人格的自杀行为较为多见。另外,酒精依赖或酒中毒病人的自杀行为也较常见。

        在自杀高危人群的认定上,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那些经常说自己不想活、要自杀的人是不会自杀的,他们是‘有口无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有人扬言要自杀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引起重视。自杀者反复诉说自己要自杀,这对自杀观念是一种强化,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付出行动。一位初二的女孩是班里的班干部。为了提高本班的学习成绩,想了很多办法,结果还是不太理想。于是便责怪自己没用、无能,产生了苦恼厌世情绪。先后三次对妈妈说自己不想活了,可每次都被妈妈简单地制止了,还骂她一天到晚不好好学习,竟瞎说,根本没有把女儿说的话放在心上。女儿认为自己不是妈妈的“重要人”,得不到妈妈的支持,便彻底丧失了生活的信心。一天,吃完饭后,女孩便悄悄来到五楼楼顶跳楼自杀了。孩子自杀后,妈妈才意识到孩子最近“说的话不是随便说的”,可悔之晚矣。这个案例令人深思。

    误区二:“那些自杀未遂者,其实根本不想死,只是想吓唬一下与其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人,有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同情。”调查表明,40%的自杀身亡的人在自杀前都有过自杀未遂或扬言自杀的现象。这说明,自杀未遂的次数越多,自杀身亡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此,我们且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误区三:“在有过自杀经历的人面前切忌谈论自杀的话题”。很多人担心,与那些有自杀意念,或有自杀历史的人,主动谈及自杀会加重他们的自杀动机。实际上受自杀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对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实施自杀。因此,咨询师在对有过自杀的人做心理咨询时,要与其一块儿探讨自杀的问题,使其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对患过抑郁症的人来说,如果不与其共同探讨自杀的问题,自杀的念头和想法将会深深地扎在他的脑子里,使其自杀的念头更为强烈。所以,在对自杀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让其说出自杀的想法和原因,有助于帮助其克服自杀的想法。

    误区四:“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但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行为。

    误区五:“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中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左右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

    误区六:“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自杀”。有自杀企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研究发现,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尤其是家人要注意搞好防范。

发布时间:2012-3-7 16:28:33 阅读:3080次 来源:原创
 

公司地址:总部:山西省太原市长风西街千峰南路口丽景苑5号楼5单元1902 分部:郑州市意大利国际大厦A座505室
电话:0351-6113738 13038081294 邮编:030021 邮箱:692181294@qq.com
Copyright 2009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 婚恋心理咨询 山西太原心理咨询师 山西太原婚姻心理咨询 太原心理医生 成向东.

扫描二维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