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2年初,创始人成向东老师首先创立了成向东工作室,专心致力于研究心理咨询。   2.随着时间的积累,投身于咨询行业的人数的增多,成向东老师带领一批年轻且志趣相投的心理咨询师,与2009年创办了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3.......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咨询...
   快乐总有理由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资...
   测试你的暴露度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
婚外情   返回首页 > 婚恋咨询
 
 
幼儿心中的公平

       小兰兰特别爱说话,不论什么场合,嘴巴都叽里咕噜说个不停。妈妈规定:公共场合不准乱说话。如:看电影、看电视等。有一天,妈妈带兰兰去看电影,旁边有一个小朋友说话了,兰兰也非要说一句,否则就是“不公平。”别的小孩有了“洋娃娃”。小兰兰也要妈妈给自己买一个,否则也是“不公平”。在幼儿的心理中,处处体现着“公平”的心理追求。

     追求“公平”这是一种合理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有利于孩子完美或新型人格的形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心中的“公平”与“不公平”并不一定合情合理、不偏不袒的,而是变了形的“公平”与“不公平”。幼儿心中的“公平”与“不公平”,主要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这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关。幼儿的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不仅“我”与“他”有了明确的界限,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随着孩子自尊自爱的发展,幼儿要求“公平”,追求 “公平”的心理会急速发展。据心理学研究,3~4岁的幼儿追求“公平”的心理最为强烈。一是追求成人的承认。孩子自我意识产生后,觉得自己长大了,已具备了成人要求的某些能力,所以需要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还有一方面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了使自己能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孩子也希望别人公平地对待自己。所以孩子在与父母及社会的交往中,总是把公平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但他们的行为又是以情绪为核心的,而他们的情绪又无时不体现出自己需求是否满足。所以幼儿的“公平”总是离不开“自我”这一局限。由于幼儿的公平的自我性,促使“公平”与“不公平”的内涵变形。认为凡是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事,就是公平,否则就 “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必须有,而且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多,有时他们为了公平,往往会置道德、理智而不顾。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本小人书,妈妈先让杰克看,吉姆病了,躺在床上,杰克看了以后,妈妈就读给吉姆听,过了一会儿,杰克轻轻抓住了妈妈的手,意思是该结束了,妈妈制止杰克这样做,杰克却委曲地说:“他已经听了半天了。”妈妈说: “他不是生病了吗?我读给他听,你不愿意,可以出去玩!”可杰克却发狠地说:“我要把你的书拿走!”杰克和吉姆都是3~4岁的孩子,他们为了公平就很难去考虑对方,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见到过许多类似的现象。如:在学校,老师抱着一摞试卷放在讲桌上,说:“下课后不许任何人动试卷,老师下节课来报分。”可当老师再来到教室时,试卷满地都是,老师问李帅:“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亏你还是个干部?”李帅却不服;“我本来没翻的,看他们都去翻,我才去的。”在李帅看来,他不拿就是不公平。幼儿心里的“公平”虽然变了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以反映出孩子的“上进心”,但这种变形的公平会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父母要注意正确引导。第一,加强“公平”教育,让孩子懂得“公平”的意义和真正内涵。真正的公平应体现在平等、互利、不偏不袒上,父母要教育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思想,让孩子习惯于自己与他人进行公平的比较。

第二,重视情感,正面引导。幼儿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同情心、道德感。父母对他们积极的情感要加以强化,正面引导,让孩子在公平追求中,总体会到某种不足,让孩子在公平竞争中获得收获。

第三,要注意克服一个“独”字。现今社会,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孩子不能独立为“王”,做小皇帝,独享其利。要让孩子产生人人平等的意识,要对孩子进行平等享受的意志训练。

发布时间:2012-1-31 22:42:26 阅读:800次 来源:原创
 
公司地址:总部:山西省太原市长风西街千峰南路口丽景苑5号楼5单元1902 分部:郑州市意大利国际大厦A座505室
电话:0351-6113738 13038081294 邮编:030021 邮箱:692181294@qq.com
Copyright 2009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 婚恋心理咨询 山西太原心理咨询师 山西太原婚姻心理咨询 太原心理医生 成向东.
 

扫描二维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