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健康心理咨询
         焦虑
         失眠
         强迫
         抑郁
         恐惧
         易激惹
         疑病
         自卑
         人格障碍
         洁癖
         人格障碍
         其他心理问题
         应激性精神障碍
  1.2002年初,创始人成向东老师首先创立了成向东工作室,专心致力于研究心理咨询。   2.随着时间的积累,投身于咨询行业的人数的增多,成向东老师带领一批年轻且志趣相投的心理咨询师,与2009年创办了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3.在太原...
   母亲和儿子的乱轮
   太原心理咨询:性文化...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性...
   考试前身心健康状况测...
   太原心理测试:测一测...
   他不是“流氓滋扰者”...
   心理咨询测试:你是爱...
   当你梦到这12个梦,别忽略了这背后的象征意义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案例:丈夫犯“事”
   太原圆成心理案例:总爱发牢骚
   心理咨询案例:典型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案例:女性遇到性骚扰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为了让孩子属马,宁愿剖腹产
其他心理问题   返回首页 > 心理咨询
 
 
我们的心灵和意识是这样构成的


按:现代心理学、佛学、儒道文化……都对我们的心灵(意识)组成有过深邃的探索,三家学说都是怎样认为的?彼此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在哪里?请看本文深入浅出地为您揭秘。

关于“意识”的结构

 现代心理学基础——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我们通常说的潜意识,实际上包涵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

 佛教文化认为,在第六识(意识)之外,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道家文化中,人的意识由先天之神——元神和后天之神——识神构成。识神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元神不受识神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

行家解读:我们的心灵和意识是这样构成的
 

详细阐述

一:现代心理学部分

如果说人的心理象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无意识层,它象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掌管着储存记忆信息、血液循环、呼吸等本能活动和大部分疾病的生灭过程……二是前意识,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潜意识中的信息,比如饥饿,先浮升至前意识,然后意识中才有吃东西的想法。

上段关于意识和潜意识关系的说法源自弗洛伊德。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两大潮流——实验心理学和诊疗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起源于学院研究,以冯特为主要开创者,目的在于解决基础理论问题;诊疗心理学是从精神病研究和心理治疗中产生的,首先由弗洛伊德形成系统的理论,倾向于研究人格的发展,以期不断扩大社会应用的范围。

意识和潜意识本身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的体系,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的,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和荣格进行了修正。荣格对后世的影响比阿德勒要大,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要点。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使他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等大人物并列,视为对20世纪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无意识(即潜意识)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思想的核心,他本人也说过,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非常著名,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按照快乐原则,而积极追求满足;自我,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按照至善原则知道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三者保持平衡,人格即可正常发挥;如果三者失调,就会导致种种心理疾病。

荣格则是弗洛伊德最器重的学生,并推荐荣格担任过“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但后来因为观念和学说上的差异,荣格与老师分道扬镳。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主要有三个分歧:首先,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力比多是使人的心理得以活动的动力,参见注解)是性能量,而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不仅仅局限于性;其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童年经验塑造的,但荣格反对这一说法;再次,弗洛伊德坚持自然主义立场,而荣格更强调人的主观的力量。另外,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非常有影响。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包含三个基本范畴: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作为心灵意识面的“自我”。个体无意识即我们所说的潜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由一些原始印象——即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构成的;心灵意识面的“自我”指我们意识中的全部记忆、印象、思想和情感。荣格的人格结构中以集体无意识作为人格的基础,并把个体的“自我”和原始印象中的“自我”区分开。

注解:弗洛伊德认为,所谓力比多是身体的一种本能冲动,潜藏在心灵深处,来自潜意识,它有强大的冲力,也成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这种本能冲动通常表现为欲望,追求快感是其第一原则。力比多的能量,和中医学所说的“气”非常相似。比如力比多受阻,从心理学上分析,如果轻度受阻,人可能压仰自己,如果严重受阻,人可能就会生病,成为神经症方式,如焦虑症、强迫症就是神经症方式;而力比多受阻从中医学分析,就是气不畅,气不通。气与血相表理,气不通,血就不畅,气血不畅,百病生焉。

行家解读:我们的心灵和意识是这样构成的
 

二:佛教的意识观点

佛教文化认为:眼、耳、鼻、舌、身体这五种感官(形成五种感识),连接着第六识(意识),此外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佛教有一俗语:“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五个门前做买卖”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负责应对外境,应付事宜;“其中一个最伶俐”就是第六识——意识,其势力最强,一切事情都靠这个第六识来分别取舍。往来传消息的就是这个第七识——末那识,义为“我执”,负责传导输送信息;其中“一个痴”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含藏识,不问好与坏,只要由第七识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了。

注解:关于“阿赖耶识”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脚上、手上甚至耳朵上都拥有对应全身的穴位,其实不止这些地方,我们身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携带着全身的信息(DN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类的个体作为宇宙的一个“细胞”,同样蕴藏着全宇宙的信息,那些信息就深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

行家解读:我们的心灵和意识是这样构成的
 

三:道家文化之元神

元神,也称元性,受先天遗传而来,由先天之精化生、先天元气充养。元神不是思维之神(即不主宰意念活动),故表现如胎儿不识不知却又具备感觉,处于灵动的状态。一般认为,元神由三部分组成:来自于母亲的阴神、来自于父亲的阳神,还有一部分来自大宇宙,即由道所化生的本性。《性命圭旨全书》中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后天之神是识神,又称欲神、识性,即由脑神经细胞、中枢神经组织和感觉器官等形成的感觉、知觉和思维之神,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知觉、意识(包括情感、思维、意志)等。正如北宋道教南宗的宗祖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所说:“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欲神者,气禀之性也。”

而“魂魄”之说法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指的是元神和识神。吕洞宾所著《太乙金华宗旨》中说:“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也,此自太虛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就是说,魂为阳,是元神,为轻清之气;魄为阴,是识神,为沉浊之气。魂好生,魄望死。因识神好色好动,所制约并消耗元神。《金华》上段文字中的“天心”位于双目与印堂之间,是修炼元神的一个诀窍。这与中医所说“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并不冲突,《金华》中还有文字说:“……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

中医所说的五脏皆藏神,都是在“心神”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人的脏腑之所以有功能,是因为各有其“神”在其中主宰。比如,心与神共为一物,其静谓之心,其动谓之神。其实不只五脏,人的周身百节皆有神,而元神为诸神之宗。在道书上,凡一身头面脏腑骨节,都有神名,如肺神名“白元”。

“魂魄”又有“三魂七魄”之说。道藏选集《云笈七签》卷五十四说:“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又云:“人身有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矢,三名雀阴,四名容賊,五名非毒,六名除秽,七名臭肺。此七魄,身中之浊鬼也”。“魄”必须依附在肉体上才会发生作用,一旦肉体死亡时,“魄”也就随着肉体的腐烂而自然的消散于无形,所以古人才会有“形魄归于地”的说法。而“魂”则“自元始而来”,是不生不灭的。其实说“元神”也好,说“魂”也罢,就如同荣格所说,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

在道家文化看来,意识(元神和识神)诞生的过程如下:

如《灵枢•本神》所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即指先天(胚胎阶段)之时,这种“原生无意识”伴随父母之精媾合相搏、阴阳交感所生之神为元神,藏于胎脑,主宰胚胎(特别是五脏)发育;《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等到内脏成形,体内气血的运行形成规律(真气中给周身提供营养的营气、保护自己的卫气已畅行无阻),元神居于心脉的部分由于后天心气搏动,向外发露开始形成识神,思维感应开始了认知过程,这时才形成了完整的人。

后天(特别是出生以后),元神藏于大脑深处,由“肾”(中医所说的肾不是解剖学上的肾脏,而是一种功能系统)主宰的元精、元气转化,受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主宰一切生命活动,表现为生命运动的自身规律和无意识的(潜意识)活动;识神依赖于“心”的活动,靠血气濡养,感应认识外界,表现为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精神情感变化。

“元神阴涵为本,藏于脑本于肾;识神阳用为标,舍于脉发于心”,二者即对立又统一。故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说:“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

此外,有道家学者引用“三神”之说:“三神者:元神、识神、真神也。元神者,无知无识,识神者,多知多识,真神者,圆知圆识。”并将人的意识加以发挥阐述;还有学者将识神和欲神分开对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找资料并辨证研究。

注解:《道乡集》云:“何为真神,即生人之情种耳,人何由而生,父精母血之合成,而后始成造化。”

行家解读:我们的心灵和意识是这样构成的
 

四:三家学说辩异

精神分析理论和佛教的学说较为类似,都将意识分成了三个部分,根据所执行的功能的不同来划分。但两种学说划分的意识结构并不完全重合,佛教学说的潜意识涵扩的范围更宽广。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虽然包含了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但佛教的“生命经历无数次轮回转世”的学说认为,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含有全部的宇宙真理(佛性)。注意,划分方式只是一种研究手段,人的意识其实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看待。

道家文化与上面所述不同,道家只论“阴阳”,认为天地间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物质交感生化而成,只是不同物质中所含阴阳两种秉性的多少不同而已。故道家通常只讲元神和识神:元神为隐性,主生机,藏于脑本于肾,乃坎水化生,为阴中之阳;识神为显性,主情志,舍于脉发于心,乃离火为用,为阳中之阴。对于意识结构的划分类似“天干、地支”的思路,先天之元神按照结构组成划分,有如“天干”,后天之识神(欲神)按照其“象”(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发展趋势)来划分,类似“地支”。道家用研究宇宙(天地)的方式来划分意识结构,可以更好地令修行者做到“天人合一”。

严格地说,道家的元神属于更深层次的潜意识,而道家所说的识神不仅包括意识,也包括部分潜意识的功能,比如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前意识”和佛教学说中的“莫那识”,都属于识神的范围。

注解1:中医认为,心属火,主情志。情志指人的心理活动。元神主生机,即主宰生命的机枢、机能。《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易》以乾坤定天地之位,取坎离以象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上下往来和交错变易。离是一阴入乾,坎是一阳入坤,二者皆为阴阳交错而成。以人体言之,人生天地间,首为乾,腹为坤,呼日吸月,与天地同一阴阳。呼吸者,呼为出,出为辟,辟为阳,阳为日,日中有乌,为阳中之阴,在卦为离,离外阳而内阴,其内一阴为真阴,在人,离为心火,生发、主宰识神的运动;吸为入,入为阖,阖为阴,阴为月,月中有兔,为阴中之阳,在卦为坎,坎外阴而内阳,其内一阳为真阳,在人,坎为肾水,生化滋养元神。

注解2:天干即天体的主干之意。在约4500—8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天干”用以表现天体结构布局和宇宙形成的原理,如甲为天盘,乙表示气的运动,丙象征轻气上升为天,丁意为混浊下降为地,戊为天轴即北极五星,己为天心即北斗七星,庚意为万物生长,辛象征人类出现,壬为天地人三才相通,癸为乾坤震荡天地定位。在天体的运动中,地的运动为支干,故称地支。地支既表现天体运动的周天十二律,又象征阴阳变化的十二种“象”。如地支中“阴极一阳生”之“象”为“子”,在每天为半夜零点,在每年则为冬至,依此类推。另注:天干地支之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此段文字为笔者的理解,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8-10-12 16:16:01 阅读:1220次 来源:原创
 

扫描二维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