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健康心理咨询
         焦虑
         失眠
         强迫
         抑郁
         恐惧
         易激惹
         疑病
         自卑
         人格障碍
         洁癖
         人格障碍
         其他心理问题
         应激性精神障碍
  1.2002年初,创始人成向东老师首先创立了成向东工作室,专心致力于研究心理咨询。   2.随着时间的积累,投身于咨询行业的人数的增多,成向东老师带领一批年轻且志趣相投的心理咨询师,与2009年创办了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3.在太原...
   母亲和儿子的乱轮
   太原心理咨询:性文化...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性...
   考试前身心健康状况测...
   太原心理测试:测一测...
   他不是“流氓滋扰者”...
   心理咨询测试:你是爱...
   当你梦到这12个梦,别忽略了这背后的象征意义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案例:丈夫犯“事”
   太原圆成心理案例:总爱发牢骚
   心理咨询案例:典型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案例:女性遇到性骚扰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为了让孩子属马,宁愿剖腹产
其他心理问题   返回首页 > 心理咨询
 
 
水月之间的精神逍遥

    曾有人言,如果传说中风流倜傥的唐伯虎是俗人羡慕之对象,旷达洒脱的苏东坡就是传统士大夫推崇的圣贤。苏轼一生勇于诤言,在神宗年间新旧党争中数次被贬,身处逆境依然坚持自己所追求的理想,面对多舛的命运他表现出了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之心,并在俗世中洗练出随缘自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他的这些人生体悟和宇宙沉思也投射于其诗词文赋作品,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千百年间反复吟诵不绝。不过,集中体现苏轼人生旷达态度的作品,尤推《前赤壁赋》。全赋在状景叙事中注入主观情感,清俊飘逸的文辞中包容着深刻的思想和理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让人心折,作为古文经典长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有其必然。

    关于《前赤壁赋》中的思想主题,学界已有很多观点相近的探讨与分析,对赋中“水”、“月”等意象之象征内涵的论述也很多。具有代表性作者如赵启平先生,他认为全文是一场宇宙人生对话,在乐——悲——乐的心理发展过程反映了作者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体现出哲理和诗情的高度融合。何满子先生认为,《前赤壁赋》中的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主人抒发的则是他俯察人与宇宙后的哲学领悟。由此看来,赋中所述的自然景物继而引起的心理变化,能反映出作者人生体验的不同侧面。然而,学界讨论的却不多见。为了更好地发掘全赋的语文教学价值,本文拟从赋中“主与客”对月和水的不同观感入手,分析它们由物我交流的人格对象,到天人相形的自然客体,再到物我同一的精神载体,欣赏其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质,领略作者人生感悟的不同境界。

   通观《前赤壁赋》,着墨于月与水之文字甚少,且不见其鲜明形象,但其透澈人心的澄明与广大却始终萦绕于字里行间。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此时苏轼已经被贬黄州三年,政治失意而带来的心中羁苦自不待言。于是在七月既望即十六的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冀望在良辰美景中摆脱尘世的困扰,作者“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吟诵歌声中包含与月亮进行交流的潜意识期待,试图将无法排遣的情感向月亮倾诉。国外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感知分为前景和背景,前景被顺利地捕捉、感受,而背景则通常被忽略。在静谧的月夜下,尘世的一切都退隐至幕后,整个世界只有“主与客”和映入眼帘的月亮。月亮不仅是一个比兴意象,而且是情景交流的人格对象,她仿佛窈窕歌声中的少女被召唤出来,“徘徊于斗牛之间”,“写出了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也是游人即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在月亮清辉下,“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茫茫的江面之上,“我”看到月光和水融为一体,仿佛自己就立于一根芦苇至上,而在无边无际的虚空中穿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让作者感到精神上前所未有的逍遥,天地于我不再是羁绊,而是广阔的空间, 于是扣舷而歌之。“击空明兮溯流光”,是苏轼借用歌词来传达其希冀,渴望用月光和水的空明来滤洗心灵,摆脱俗世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像仙人般无虑无求,自由思考,由物理上空明走向精神空明之境。此刻,月亮开始走入作者之心,他期待月亮能和他永远相伴,抚慰他的心灵,然而理智的思考让他回到现实,心中不由感到一丝凄凉悲苦,继而就有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诗歌中的凄凉之意引起“客人”的共鸣,并以曹操赤壁的历史与主客渔樵江上的现实进行了解释和演绎。在“客人”看来,人是极其短暂的存在,即使是曹操这样功业盖世的王侯将相也无法敌过岁月的流逝,其存在的痕迹在时间的侵蚀中荡然无存。此外,人在大自然面前也异常渺小,和江里的鱼虾、山间的麋鹿并无二致,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在沙洲上捕鱼打柴聊以度日而已,高兴时也不过驾一叶之扁舟,饮酒歌唱来庆祝。在此,滔滔不绝的江水的经世长存与人的存在高下相形,成为反观人之渺小的参照之物,与它们相比人就像蜉蝣般短暂和米粒般渺小的存在。这种“悲风”是迁客感叹人生际遇的常有体验,也是骚人咏古的常见情怀,它显然是过去的苏轼对人生际遇的一般总结,且比苏轼同写于元丰五年七月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认识更近了一步。在《念奴娇》中,词人怀想周瑜等历史人物的雄姿英发,为其羽扇纶巾的潇洒气度而神往不已,感慨自己的渺小,而到了这篇骈赋,作者意识到气吞山河、席卷宇内的曹操在自然面前也只能败下阵来。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已脱离个人的命运起伏的关切,将哲理的沉思上升至人类生命的普遍有限性。正如春秋文子(网名)所言:“在此空明静观之夜,苏子见水月而起幽情,在静观中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仰观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与宇宙的本性,进入哲学本体思考之境。”在这个层面上,明月不再是“还酹江月”中情感交流的人格对象,而是永恒不变的崇高自然象征,是“抱明月而长终”的欲望载体。明月与“我”的物我两分,实则是欲望已永远无法满足,由此引发人类永恒的悲歌。

在赋文的下一段,苏轼进行了进一步的哲理思考。“主人”苏子以变与不变和物与我的辩证关系对“客人”进行劝慰。苏子认为,水与月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变中有不变。水不断地流淌,但不会减少或消逝,月亮也不断地盈虚变化,但最终仍然没有增损。因此时间的永恒或短暂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时间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从不变的角度上来看,天地和人都将永恒地存在。苏轼走出天人两分的境界,以道家的天人相通思想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庄子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形成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一旦了解了天人之间的亲和关系,人就达到了“真人”的境界,获得真正精神的自由。在此,月和水与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月亮盈虚变化有如个人人生的循环圆满,虚跟实都是明月存在的不同阶段。同样,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他来自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因此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生和死都是同样美好,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此外,人类的世代相承正如这长江流水,每个人的生命都自西向东流逝,但人类代代相传,犹如大江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如何看待人生,取决你采用何种参照物,以何种角度来看待,以平和而安静的心态顺应变化,就能做到空明澄澈的状态,哀乐之情则无由入侵心中。在主客对话的最后,苏子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在此,苏轼又返回个人的人生观照。认定欲望无法满足引发痛苦后,他认为个人所追求的不是物质占有,而应该而是心灵的契合。个人不拘于执着之心,道法自然,随遇而安,则月和水不仅与人相通,而且为人所用。此言反映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暗合佛家性空缘起之说。世间万物皆为有缘者得之,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如人之心性,契合者因循相生,反复不绝。宋僧雷庵正受曾有偈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嘉泰普灯录》卷十八)。灵台似水,只要以虚怀之心接纳自然的馈赠,自可感受造物者馈赠之无穷,不虚此生。

《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是过去之苏轼与如今之苏轼的对话,是旧我与新我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着苏轼由情感交流到哲理思考、由个人际遇到人类存在,由物我两分到天人合一的不断深入思索,是对生命的反省、沉思与超越。至此,月、水皆与我同一,主客已无复悲喜,天地之间,物我两忘,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人们之所以喜欢苏轼,正是因为他让人看得见,摸的着,感觉得到,他很有世俗气息,然而他却不庸俗,相反能把世俗演义得很高雅,而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巨人的才华,让人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应当,心甘情愿崇敬。《前赤壁赋》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精神在水月之间自由,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对人类生存的一种社会关怀和坦然接受坎坷逆境的逍遥意识,同时也看到了以心性旷达从容面对沉浮人生的传统士大夫精神,以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的大丈夫人格。

发布时间:2019-1-5 17:27:25 阅读:925次 来源:原创
 

扫描二维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