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健康心理咨询
         焦虑
         失眠
         强迫
         抑郁
         恐惧
         易激惹
         疑病
         自卑
         人格障碍
         洁癖
         人格障碍
         其他心理问题
         应激性精神障碍
  1.2002年初,创始人成向东老师首先创立了成向东工作室,专心致力于研究心理咨询。   2.随着时间的积累,投身于咨询行业的人数的增多,成向东老师带领一批年轻且志趣相投的心理咨询师,与2009年创办了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3.在太原...
   母亲和儿子的乱轮
   太原心理咨询:性文化...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性...
   考试前身心健康状况测...
   太原心理测试:测一测...
   他不是“流氓滋扰者”...
   心理咨询测试:你是爱...
   当你梦到这12个梦,别忽略了这背后的象征意义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案例:丈夫犯“事”
   太原圆成心理案例:总爱发牢骚
   心理咨询案例:典型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案例:女性遇到性骚扰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为了让孩子属马,宁愿剖腹产
人格障碍   返回首页 > 心理咨询
 
 
人格动机研究

     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人格心理学,在走出了由情境论者的攻击带来的低迷后,于80年代逐渐复苏。人格特质论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再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在五因素人格模型上达成了一致。但与此同时,研究者也逐渐意识到特质单元并不足以解释全部的人格现象,因此,人格的动机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动机研究者关注对个体具有独特意义的生活目标,通过评价个体目标的各项属性来理解个体人格。

     人格动机研究取向包容了人格研究中时间、地点、角色等情境因素。如果说特质对人格所做的描述是一种宽泛的、可比较的、不受情境约束的“陌生人的心理学”( Goldberg,1981),那么人格动机取向所做的则是将陌生人的心理学转变为有血有肉的心理学。它为人格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促进了对人格知识的整合。麦克亚当斯( McAdams,1996)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叙事研究范式,并提出了一个三水平的框架。他认为特质属于人格的静态结构,考察的是人格表现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回答了人格的“所有”问题;动机属于人格的动力机制,考察的是人格动力或机制,回答了人格的“所为”问题;叙事属于人格的发展,考察的是人格的发展或过程,回答了人格的“所成”问题,并认为综合来自这些水平的信息就可以实现对人格较为完整的理解。自从奥尔波特( Allport,1937)将人格心理学界定为对整体人的科学研究,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概念框架来整合关于人格的知识,并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指导人们寻求关于人的未知的知识。特质研究和动机研究的发现能否被整合以及如何整合,是当代人格心理学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上所述反映了这一领域寻求整合的进展历程。当代研究者如麦克亚当斯( McAdams,1996)等人的三水平模型为我们提供的思路应该是颇具启发意义的。人们之所以期待并致力于整合,是由于分裂或分歧的现状过于严重。看待人的角度如此之多,研究变量如此之细,研究结论还相互矛盾,那么,机能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在哪里?人格心理学要把握的整体的人在哪里?必须将现有的理论、研究和测量加以整合才能形成整体的架构。但这一工作是十分艰巨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它取决于学科的基本范式的形成。而人格叙事研究范式能够将人格特质范式和人格动机范式的观点结合起来一同去理解人格。而且它倾向于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方法使得研究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在叙述人生故事的过程中,人们重整了自身的经验,把片段的情节组织成完整的故事,从而使隐藏在情节后的意义能够显现出来。另一方面,他人也可以通过倾听人生故事,进入到故事叙述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人。人格心理学创建之初,类尔波特( Allport,1957)通则研突( nomothetic research)与特则研究( idiographic research)的结合,而质共同特质( common traits)和个人特质( personal traits)。人格研究终究要落到到生的个人上,但人格心理学家们长期以来优先关注的却是特则研究或共同特质研究奥尔波特的设想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得以初步实现,这里面当然包含了科学本身发展逻辑。
    由于叙事研究刚刚兴起,尚处在发展初期,还没有成为一致公认的范式,该范式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局限,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完善。首先,叙事的研究方法强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的研究应放到社会互动中,放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这本是其优越性所在。但是,它主张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都是一种语言的建构,人们的理过程、自我、人格等仅仅是特定文化条件下的语言建构物,并不存在这样的实体,在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得到的知识和认识不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尽管“叙事研究能让一个研究者获得真实生活事件的全部和有意义的特征”(Yn,1984,p.14),但是,单个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般性的或者规律性的?单个案例如何能够代表除了它自己以外的任何样本或者人群?这是外部效度的问题。外部效度涉及的不只有被试的样本( subjects),同样还有情境( situations)和主题( topIcs)的样本( Brunswik,195;Dkes,1965)。尽管一个案例研究只取了一个被试,但它抽样调查了参与者生命中多种不同的情境和主题。此外,由于研究缺乏统一的程序,研究者除了很难建立公认的质量标准,也很难给出一个类似于量化研究的信度指标。换言之,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几乎不讨论信度间题。人生故事的研究结果不具备量化研究意义上的代表性。因而可以说在这一研究范式下,每个研究都是独特的。最后,人生故事的研究是耗时又耗地。研究者在整理和分析资料时所面对的叙事资料多半庞杂无序,且该研究范式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来指导资料的整理,因而研究工作的开展时常困难重重。

发布时间:2022-2-6 22:37:04 阅读:681次 来源:原创
 

扫描二维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