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健康心理咨询
         焦虑
         失眠
         强迫
         抑郁
         恐惧
         易激惹
         疑病
         自卑
         人格障碍
         洁癖
         人格障碍
         其他心理问题
         应激性精神障碍
  1.2002年初,创始人成向东老师首先创立了成向东工作室,专心致力于研究心理咨询。   2.随着时间的积累,投身于咨询行业的人数的增多,成向东老师带领一批年轻且志趣相投的心理咨询师,与2009年创办了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3.在太原...
   母亲和儿子的乱轮
   太原心理咨询:性文化...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性...
   考试前身心健康状况测...
   太原心理测试:测一测...
   他不是“流氓滋扰者”...
   心理咨询测试:你是爱...
   当你梦到这12个梦,别忽略了这背后的象征意义
   心理咨询小案例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案例:丈夫犯“事”
   太原圆成心理案例:总爱发牢骚
   心理咨询案例:典型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案例:女性遇到性骚扰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为了让孩子属马,宁愿剖腹产
强迫   返回首页 > 心理咨询
 
 
太原心理医生话“强迫”
     在影片《火柴人》中,影帝尼古拉斯·凯奇出演了一个奇怪的职业骗子罗伊。他每次开门必定要开三下,平时不停地眨左眼,清洁时要擦许多遍手。只要在地毯上发现一片碎屑,就要把整个家都清扫一遍,甚至可以为此让搭档在电话那边等几个小时。罗伊就是一名“强迫症”患者。强迫症是“强迫性神经症”的简称。患此症的病人重复出现并非自愿、明知不对而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患者感觉身不由己。  强迫观念指“钻牛角尖”式的穷思极虑。比如人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宇宙之外是什么?

       原子里面是什么?笛卡儿是著名的怀疑论哲学家。他那个“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永垂青史。这个命题出现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只要你阅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那正是一个“强迫观念”的集锦。笛卡儿整天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我的双手真是我自己的吗?伦敦我从未去过,只是听人说过,它真的存在吗?既然梦中的我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我怎么能知道此时我是在梦里,还是已经清醒?会不会有一个恶魔制造了现实世界的幻影,而其实它并不存在? …… 最后,笛卡儿总结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个命题既有哲学意义,同时又是一个强迫症患者想摆脱内心痛苦的努力:总有一样东西我可以不怀疑它存在吧?从牛角尖里钻出了伟大的哲学理论。但我不鼓励你也去钻,因为从那里钻到强迫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强迫意向是指那些永远只呆在脑子里,而不会变成行动的“外来意向”。

        强迫症患者通常会有下面这些强迫意向:过马路时想去撞汽车。看到自己的孩子想把他从阳台上扔出去。看着电视,想用手里的杯子摔电视机。 …… 这些意向永远不会付诸实施。但患者不知道它能在意识囚笼里关多久,什么时候会激发出可怕的行为,为此惴惴不安。在心理科门诊里,强迫症患者百分之七十只有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但百分之三十的患者还有强迫行为。脑子里的东西毕竟危害不大,行为则进入了现实,后果就严重了。典型的强迫行为有:强迫计数:看到一群人、许多电杆、并排停着的车辆等等,不停地数它们的数量。强迫检查:不住地检查门是否锁严,煤气是否关紧。检查十几遍,几十遍仍然不放心。强迫清洁:不停地洗自己的手,长达几十次。或者洗家里的衣服、卧具。

      这可能是强迫症患者最典型的行为特征了。甚至公众舆论里早就有一个俗语来称呼它——— 洁癖。这说明人们已经注意到,某些人爱干净爱到了非理性的地步。有的患者还有强迫性手淫。和过度手淫不同的是,它没有快感,只有动作。看到这里,可能不少读者都会心中一惊:天啊,我好像也有其中一两样啊,我是不是强迫症呢?笔者撰写心理健康类文章的一个原则,是既要介绍病症本身,又不希望读者草木皆兵。所以我得先提醒你,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程度没有这么严重。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思维。做个小实验就知道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让你的注意力停留在一个数字或者文字上,比如“1”或“A”,除了它什么也不能想。你能保持多久呢?

      事实上,没有谁能够在几秒钟之内控制住自己的一切思维内容,总有些观念不由自主地飘进来。设想一下,如果“正常人”都可以随意地控制自己的思想,那么大家到了晚上就可以倒头便睡。其实,谁不是在睡前要翻来覆去呢。至于强迫意向,也就是只有“知”、永远不会有“行”的古怪念头也很普遍,大家都有那么一两样。我自己就有一个强迫意象:做饭的时候,有时候会想象着把手机放进锅里煮一下。当然,我知道自己永远不会付诸实施,也不为这个强迫意向而烦恼。至于强迫行为,我们更是人人都有。如果有某种习惯你不做就感觉很别扭,但从道理上讲又不是非那么做不可,它就属于强迫行为。比如洗澡时一定要从某侧洗起,敲门一定要敲成双数,呆着不动时不停地清嗓子,重复无意义的口头语,这些都是极普遍的强迫行为。可以说,每种心理疾病都对应着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只是在程度上有差距。如果你有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但不足以干扰你的生活和工作,那就不用把 “强迫症”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在心理门诊中,辨别强迫症的困难,在于它和另外几种主要的心理疾病经常混在一起,存在于同一位患者身上,分不出谁主谁次。实际上,很多时候也不用分出主次,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问题。

      强迫症+恐惧症反复进行一些无意义的行为可以释放恐惧。所以,强迫症患者多伴随着恐惧症。甚至,某种程度的恐惧是强迫的诱因。也就是恐惧在先,强迫在后。在《火柴人》中,  罗伊就同时有广场恐惧症。每到紧张时刻,挤眉弄眼的现象会更频繁。恐惧是因,强迫是果。强迫症+焦虑症当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产生时,强迫症患者知道它们不合理,不应该存在,但不知怎么办好,必然伴随有强烈的焦虑。强迫是因,焦虑是果。强迫症+抑郁症患者通过种种努力,仍然无法克服强迫症状,肯定会对自己悲观失望,心情不佳,呈现抑郁状态。强迫是因,抑郁是果。当初,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都合在“神经官能症”这个大名称下,说明它们确实经常“亲密接触”。现在分化成几个概念,体现了医学界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细化。但并不等于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也自然要分成几种疾患。在变态心理学中,强迫症被视为“顽症”。理由是它原因难解,治疗效果不明。笔者以为,只从单纯的病症本身入手,只关注异常心理,缺乏对正常心理活动的了解和对比,是导致包括强迫症在内,许多心理疾病难解、难治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跨出心理科门诊室的狭窄空间,在广阔世界里寻找心理疾病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确,通过无实际意义的仪式行为减少焦虑和恐惧,本来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统社会里,风俗具有极大的强制性。现在你去某些偏远农村地区生活一段时间恐怕也会有同感。对于婚丧嫁娶的仪式,对于每个传统节目的内容,那里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个步骤既不能少,也不能出现顺序错误。这些仪式中的许多环节没有实际意义,新潮青年往往不愿意像木偶那样被摆布去完成仪式。但长辈们总是强制他们完成每一步,否则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对于低知识阶层的人来说,世界上存在各种危险,超出了他们的视野和理解能力。他们不知道这些危险来自哪里,怎么解决。于是便通过仪式行为,在心理上起到 “消灾避祸”的效果。另一个普遍规律出现在我们童年时。从三四岁的孩子身上,你可以看到明显的仪式行为。这时的孩子已经可以摆弄周围的大件物体。他们会按照一套自己建立的仪式来生活。比如在睡前摆哪个枕头,摆成什么方向,小被子放成什么样,都有一套规矩。如果大人突破这种仪式,会令孩子很不安。

       这一现象表明,在重复某种自己能够胜任的动作中,他们找到了瞬间的安全感。而终止这种动作,并重新开始一项他们可能不很擅长的活动则会使他们焦虑不安幼儿身上这类典型的仪式行为大约在入学后就会消失。而民俗文化中存在的仪式行为,由于大家都去做,给具体当事人以“合理合法”的感觉。只有强迫症患者,他们人已成年,强迫行为又和公认的风俗无关,于是他们的行为就成了“病态”。但从本质上来说,以仪式行为来获得安全感,这和风俗习惯区别并不大。强迫症的第二个原因是过度的我向思维。

        一个人只要清醒着,不是在进行指向性思维,便是在进行我向思维,脑子不可能有一刻完全空白。然而,进行指向性思维有一个前提,就是你手边确实有事要做:老师布置给你习题,老板布置给你任务,你要去买菜,要收拾屋子,要迎接亲戚来访。当你无事可做时,你的头脑多半会被“我向思维”填满。一天里这种时刻太多了:晚上入睡前,等车、等人的时候,骑车或者步行的时候,从事不需要什么智慧的程序性工作,其他任何你可以走神的时候…… 能够让你钻牛角尖的思维都是我向思维。指向性思维则会把你从内心里拉出来,让你更关注外部世界。于是在清醒时刻里,我向思维和指向性思维哪个占据了更多的时间,便成为强迫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强迫症来源于过度的我向思维。这个原因可以解释强迫症的几个重要特点———多数强迫症患者是青年学生,或者失业者,或者虽然上班,但工作很清闲的人。而且强迫症患者一旦忙碌起来,强迫症状就会减轻。从人格类型角度讲,拥有“强迫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患强迫症。强迫型人格是一种固定的行为特点,包括过分追求完美和精确,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生活细节非常程序化,不仅要求自己,也要求周围的人按部就班。这些人往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对批评过分敏感,给个棒锤就当针,所以遇事总是前思后想,反复核对,生怕出一点差错。由于天天过着这种刻板生活,他们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心情总是放松不下来。拥有强迫型人格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得很辛苦,别人和他们在一起也觉得很累。有强迫型人格者不一定就会患强迫症,但强迫症患者几乎无一例外有着强迫型人格。从预防角度讲,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青少年儿童形成强迫型人格。一旦形成,几乎要伴随终生。提到强迫型人格的形成,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来自于古板的父母。这些父母本身  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做事过分刻板。他们要求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失误,即使做错一道题,打破一只碗都要受斥责。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迫症是“遗传”的。遗传因子不在DNA中,而在家庭教育里。心理疗法现在已经发展到数百种之多。一些经典的治疗法都有它的适应症。像精神分析是通过对癔症的处理总结出来的,人本主义治疗法有助于减轻职场压力,而对于强迫症最有效的治疗法,莫过于日本医生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了。

      这里要解释一下,将森田正马创立的这套方法称之为“疗法”,并不符合他本人的意愿。森田否认他是在“治病”。他把某些经常关联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疑病、穷思竭虑、恐怖、强迫等结合在一起,称为“森田神经质”。他建立的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消除“森田神经质”,而不是治疗“××神经症”。它是一套教育法、行为矫正法,而不是“疗法”。不过,由于森田本人就是一名医生,森田疗法后来一直在医院里进行,所以,现在人们还是把它划归心理疗法的行列。森田自创的术语———森田神经质,按照标准的精神病分类术语,包括了抑郁症、疑病症等多种心理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强迫症。现在,森田疗法已经成了强迫症的主要疗法。久病成医,森田正马本人就长期为强迫症所困扰。9到10岁的时候,他因为看到寺院里描绘地狱情景的宗教画,产生了恐怖感,久久不去。如前所述,强迫症多来源于恐惧症,森田正马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森田就读于东京大学的时候,又被诊断出“神经衰弱”,并且有自杀倾向。森田正马不屈服于心理疾病的困扰,他本人对心理疾病进行了长期斗争,森田疗法首先来源于这些亲身经验。后来,许多接受过森田疗法的强迫症患者在自述中高度赞扬森田的人格魅力,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摆脱病魔束缚的前景。森田最初创立的“正统疗法”叫做家庭式的住院疗法,医生要和病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像一家人那样。

      森田疗法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要病人完全卧床,彻底静养。除了饮食,大小便以外,只能呆在床上,甚至不允许会友、听广播、做游戏。你不是习惯于胡思乱想吗?那好,让你什么也不能做,想个彻底!这个阶段大约五天时间。经过几天静卧后,病人多感无聊,这时候进入“轻作业期”,每天做打扫卫生一类的轻体力劳动。同时看书,写日记,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大约一周时间。  一周以后,要开始森田疗法的关键步骤———重作业期。患者被要求进行重体力劳动,挖土、割草、锯木、大扫除。总之,以令身体极度疲劳为宗旨。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强迫症的主要病因———工作负荷不足!森田通过近乎过量的负荷,让病人的注意力远离内心的小世界,转向大千世界,无暇进行钻牛角尖式的我向思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患者的强迫症状不翼而飞。重作业期大约进行一到两周。在这三个阶段里,病人遇到医生肯定会向他倾诉自己的病情。但医生并不与他讨论那些强迫现象。因为越讨论越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医生既不听病人的倾诉,也不作心理学上的解释,干脆视而不见。最后进入社会生活适应期。病人的生活限制基本解除,医生也开始和他们深入地谈论病情,帮助他们在认知上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在整个森田疗法实施期间,医生要给病人建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不要在意那些令你痛苦的主观感受。接受它们,不把它们当成大问题。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森田疗法要求病人记日记,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有一个规则,就是不能记下痛苦的感受,只能记录自己不断获得的愉快。这是帮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快乐上。在欧美心理治疗界人士看来,森田疗法简直不合规矩。从弗洛伊德开始,西方心理治疗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长时间倾听病人的诉说。如果患者停止诉说,医生甚至要诱导他们说下去。而森田则要求医生对患者的倾诉置之不理。再加上森田治疗法有高度的纪律性。甚至有传闻,病人不守纪律时森田曾经打骂过他们,更加深了欧美心理治疗界对这种疗法的怀疑。事实证明,虽然森田疗法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治疗强迫症,但它的成功率却远高于其他心理治疗术,特别是那些以“话疗”为主、忽视行为改造的疗法。试想,如果像传统精神分析法那样,通过谈话深挖患者的潜意识,不正好鼓励他们去钻牛角尖嘛。心病不需心药医,这正是森田疗法的高明之处。它也告诉我们,当“知”出现问题时,可以从“行”中寻找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12-5-14 21:39:55 阅读:1877次 来源:原创
 

扫描二维码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